在数字技术深刻重塑金融业生态的当下,消费金融行业正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从服务模式到产品创新不断向下渗透,积极延伸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提升服务的可得性与覆盖面。

近日,招联消费金融凭借“创新构建自服务体系,率先打造消保智能体”的实践,入选“2025年度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成果”。据了解,招联通过AI技术赋能信贷全流程,构建起数智化“自服务”体系,为个体经营者、新市民等长尾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普惠金融服务。

行业层面,中邮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等机构也在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数字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部分长期存在的业务痛点和盲区正逐步得到解决。《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已累计获得技术专利1242项,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中原消费金融副总经理邵航指出,实现“普”与“惠”的平衡,并非简单让利,而是要在服务广度和定价深度之间寻求动态均衡,这本质上是对机构风险定价与成本控制能力的综合考验。由于消费金融的服务对象多为新市民、县域用户、蓝领等信用信息不完整、收入波动较大的群体,其风险成本相对较高。机构需依托数字化手段,综合用户的金融、社交与消费属性,实施更精准的差异化服务。

面对客群分散、风险波动等行业特性,消费金融公司正以数字化为核心提升风控与覆盖能力。海尔消费金融将多模态大模型应用于全流程风控,融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用户身份、交易行为与还款能力进行多维度分析,显著提升反欺诈能力。该机构已成功上线非活体识别、身份证伪造检测等功能,有效识别黑灰产行为,提升风控精准度与效率。

目前,多家机构已将贷款申请、审批与放款等环节全面迁移至线上,用户通过手机即可完成全流程操作,实现“零接触”服务。这不仅优化了客户体验,也突破了地理限制,延伸服务至偏远地区和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客群。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下一阶段,消费金融应进一步借助数字技术提升获客、活客与留客能力,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县域市场仍是一片蓝海,发展县域消费金融既有助于提升城镇居民在大宗消费品方面的金融服务水平,也可扩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整体推动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

点赞(0) 打赏

推荐银行产品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